囓蟲


昆蟲綱的嚙蟲目,台灣目前記錄則已有17科66種。嚙蟲目可分為三亞目,其中嚙蟲亞目(Psocomorpha)種類多棲息於樹皮上,以陸棲性藻類或地衣等為主要取食對象,而小嚙蟲亞目(Trogiomorpha)及粉嚙蟲亞目(Troctomorpha)兩亞目種類則以黴菌和腐屑為食,除部分生活在野外,大部分的種類會在居家及附近棲所中出現。在戶外的種類很少對人類造成為害,而居家嚙蟲則會大量的發生在家中或儲存產物中,除造成困擾外,亦會直接或間接對食品造成污染。

會造成為害的嚙蟲通常體質柔軟,體長1.0~2.0mm長,無翅或翅為短卵圓形,具咀嚼式口器,觸角和蟑螂一樣為多節的鞭狀,通常為孤雌生殖,即不需雄性受精即可繁殖產生後代。牠們大多取食微小植物體如真菌等,但有些多食性種類也會取食花粉和其他有機物質,包括死的昆蟲和植物的殘餘物等。

在食品工業上被記載為害的物品包括香蕉、大麥、餅乾、穀類加工產品、巧克力、可可亞果、玉米粉、魚粉、麵粉、玉米、肉製品、堅果 、可製油的種子、馬鈴薯製品、粗粒小麥粉、糖,甚至鹽等,1981 年食品衛生技術協會(SFHT)研討會還特別討論嚙蟲在食品工業所產生的種種問題。另外,某些居家種類如穀粉茶蛀蟲(Lipocelis bostrichophilus)其死亡屍體為家中灰塵的部分構成物,甚至被認為會引起氣喘疾病。1998年德國曾對87個氣喘和鼻炎病患進行調查發現有33個病患對嚙蟲過敏,且其中有23個病患對塵 也會過敏。

嚙蟲喜歡陰暗、溫暖、不受干擾的環境。通常在陰暗、濕度高的新建房屋或久未使用的房間常會造成嚙蟲成群旺盛繁殖,因其水份不容易蒸發,容易引起黴菌的生長而引來嚙蟲取食。嚙蟲的生長通常會隨著溫度和濕度的升高而增加。以穀粉茶蛀蟲為例,溫度25℃,相關濕度75%,為最適生長環境。在濕度適合時,嚙蟲能從周圍空氣中直接吸收水份,但濕度過低時,則會因失去水份而導致死亡。在理想濕度下,若溫度維持在27℃時,數量會增加至2000 %。而濕度在80%以上,其食物來源黴菌會相當豐富,所以族群數量也會急劇上昇 。通常廣布性種類為絕對孤雌生殖,可以在環境適合的情況下,瞬間大量繁殖發生。嚙蟲的出現亦可做為濕度過高的環境指標,因為此種條件下,也同樣適於其他害蟲發生,造成更大的為害。

想要防治嚙蟲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,因為嚙蟲的發生主要是環境溫濕度過高引起,因此對抗嚙蟲的最佳方式即是要降低被為害的物質和房間的濕度,以預防黴菌生長,杜絕嚙蟲食物來源。最好能利用風扇和空調來使相對濕度控制在50~60%間,且溫度在20~22℃間可以協助降低嚙蟲的族群。或放置矽膠於櫥櫃內,因矽膠可移除空氣中的水份且無毒性,但矽膠需每3個月將之取代或乾燥以保持其效力,因此非常耗財耗力。另外也可將物品放置於-8℃的冰箱下冷凍48小時,使其保持無菌狀態, 若要嚙蟲不會隨時出現在你身邊嗎? 還是請從環境的改善做起吧!

購物車

登入

登入成功